返回 首页 迷你导航

从小让我一跃成为英文尖子生的方法,如今又在儿子身上闪闪放光芒了。。。


原创: 钱儿妈 

转载自:Michael钱儿频道


前段时间收到老师发来的英文写作片段。最初我一看文字密密麻麻,也挺规整,以为这是给的参考文,仔细读过才发现是儿子自己写的。




放学回来我问儿子具体情况,他说在学习如何写人物描写。虽然老师在投影上跟全班分享了每个人写的内容,但最后老师说,很喜欢儿子写的,这让他感到意外又开心。


我问他,你觉得这几个月来咱们在家做的词汇学习,课外阅读,还有复述(背诵),哪个对你比较有帮助?


儿子想了下说,课外阅读有点帮助,因为我读过一篇关于人物描写的文章,里面讲了什么是人物描写,以及大概应该怎么写,所以今天老师讲的时候,我就听得格外明白,也很有信心。


可是,我觉得最有用的,是你让我背的文章,我不知道是哪篇起了作用,但好像突然就会写了,这些句子自己蹦进我脑袋里,把原来虽然会,但是却串不好的词,都用上了。


这话说得我心里也十分熨贴,虽然我知道一定会有帮助,但没想到这么快就让他看到效果,也没想到当我问他一个大致比例时,他说至少有超过30%以上的帮助。


此时距离我们对他的学习方法做出调整,大约一月有余,虽然以上书写依然有些小错误,但相较之前变化之大,让我觉得十分欣慰。


我应该贴张以前他写的英文作文来做对比,可惜因为经常觉得惨不忍睹,而并没有保留太多图片,所以想想也就作罢了。


正巧闺蜜按我同样的“偏方”给她女儿执行了整三个月,也跑来跟我说,有史以来第一次英文考到97分,得意的不行,还报了个英文演讲比赛。


我赶紧断了她打包一家四口暑假住我家,全方位补课的“美梦”,不行,每天自带好吃的也不能收买海碗我😂。




今天来聊聊我的这个“独门秘籍”——合适时机,合适方式,合适内容和难度前提下的背诵。


自从育儿成为一门专业学科,被无限细化后,一些可能会有效但却不被学界认可,或是有争议的小方法,稍有不慎就容易被视作洪水猛兽,于是渐渐没人愿意提起了。


如果你跟读过五花八门英语启蒙理念的爸妈说,对于那些没有语言环境又需要语言启蒙,或是过了启蒙阶段之后进展举步维艰,再或者是输入与输出总也无法匹配的孩子,试着让他们背点英文文章吧?


有人就可能蹦出来大叫反对:你懂不懂先进理念,你还给孩子死记硬背,你学不学习?那会让孩子彻底失去兴趣,再也不爱学英语的,还没起萌就扼杀了兴趣,你负责呀?


几个月前,我跟苦恼来求主意的闺蜜建议,让孩子背点小文儿时,虽然很委婉地只说是精读后的高质量复述,她依然大惊道:“那天还看某某专家说,英语是交流沟通用的,不能背诵。我要真让我闺女背了,万一她以后不会沟通了怎么办,万一她痛恨学外语怎么办?你得管我,送你家来你给补课得了,别背了。。。”


我说专家说得没错啊,出于沟通和交际的目的,我也不赞成背诵,尤其是那种所谓的每天背几句日常对话,没有语境,没有情节,就是硬生生让你背过,我绝不会让孩子去做。然而学习是由不同阶段组成的,面临的问题自然各异,解决方式肯定不止一种。


尤其在孩子英文启蒙阶段,保护兴趣比进展更为宝贵。况且有绘本,有动画片,有好玩又能学习的app,有可以跟着唱跳学词汇的儿歌童谣,那么丰富的选择,就更没有必要背诵了。


可到了口语和写作输出时,就需要酌情判断了。




遥记得我老人家初一毕业的暑假,别人都玩去了,我妈给我布置了一个任务,新概念第二册,背诵。


当年我真是欲哭无泪,那书对我来说基本是天书一样的难度。


第一课,《A Private Conversation》,估计学过新概念的人没有不熟悉的,我真是恨死它了。不是通篇有几个生词,而是每行认识的词不超过三个。


那时连个电子词典都没有,我妈给我一本厚厚的英文字典,我每一课得花差不多两天的时间查单词,然后读通顺,再花一两天的时间背熟。折腾下来,一个暑假就背了6课。


人几乎是脱了一层皮,中间不知道哭了多少鼻子。可是在别人都还只会一般现在时的时候,我已经学会了过去式,现在进行时,甚至完成时。


开学后我的英语一下子在班里越居前三名,单词量迅猛增长,还出口成句了。我的自信心猛增,英语学习丝毫不费力气,一直保持前列。那之后很神奇的,我妈再也没提背书的事儿,而那本书,我也就背了6课。


人都是这样,越擅长的事,越喜欢做,而喜欢做了,就会更擅长,这样一个良性循环,痛苦的可能只是起步,走上正轨就会越来越顺手。


如今回头再看,我会觉得母亲安排的背诵,策略是正确的,但选材难度过高,所以如果真正打击兴趣,也是因为太难执行,而非背诵本身这件事。




读大学时,为了考英语专八,我买过一本小书。因为自己有过背诵的经历,同时对当时的英文水平有较为客观的认知,所以选书时,对难度的把握就比较有数。


书中的文章都是有点哲理的小美文,有几篇我觉得很实用,大约四篇吧,就硬逼着自己给背下来了。


当时其实也是花了不少时间,因为生词虽不算太多,记忆力却没有小时那么好了。反反复复数遍,终于记牢,牢到若干年后的今天,几乎还都能通篇背出。


这四篇文章给了我什么帮助呢?


其中有一篇讲关于人性的话题。讲到贪婪,引用了一句话古代圣人Isaac的话,“At first, it is a wayfarer and a lodger. At last it becomes the master of the house.”(最初它只是一个过路人和寄宿者,最终它成却成了房子的主人),讲的是人的内心如何被贪念吞噬的过程。


在我大学毕业前的一次英文课即兴演讲时,因为大家都没有时间提前准备,所以我几乎是下意识地引用了包括这句话在内的一大段文字,老师和同学都十分信服,最终得到一个很高的分数,直接导致我学年末总分高高,获得了一等奖学金。


其中有一篇讲关于教育的话题。谈到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不该被放在知识学习之后。在我研究生毕业参加留校考试的英语面试时,老师问我对于教师这个职业的看法,我援引了文中大段文字,谈对孩子来说,Teaching goodness有多么重要,比起chemistry(化学),trigonometry(三角学),geometry(几何学)要重要得多。如果不重视道德教育,而只是单纯追求学科深度和分数,那么以后这个民族就会怎样怎样。。。


首先,这观点相对于非常套路却未必走心的“我热爱教师行业”来说,可以说是视野完全不在一个级别。


其次,这里面用的词汇很押韵,但又不是类似咱们小时候学的数学maths这么看着没技术含量。


观点很鲜明,角度又是其他人可能想不到的,所以我很轻松地赢得了考官的好感,给了我最高分,还差点把我要去外语学院教书。




我认识一个来北京学中文的英国女孩。她从小在英国读私校,提起莎士比亚的作品,简直是倒背如流的感觉。我问她读过多少遍,她笑笑说,当然是专门背的,否则要读多少遍才能记得这样清楚!


这些年我曾与很多专门做翻译工作,英文教学工作的朋友和同事,聊起大家的学习经历,或是教学经验中,关于背诵的作用和看法。有一位从事英文教学多年的朋友的话,让我印象深刻。


他说,别说是非母语的英文口语和写作了,你想想咱们中文其实也一样。很多时候情境和情绪有了,但遣词造句的素材不够,或是你想表达得别致不同一点,但力有不逮,干着急。人常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这些年发现,有目的,有质量地背诵,不用千卷就够如有神了。


此外大家共同的认知还有,背诵主要是一种阶段性,而并非由始至终强制性的方式。良性循环下,对于提升自信心,和激励学习兴趣,是非常有帮助的。



我家哥哥喜欢读书,可以算个超级书虫,读书在同龄人中算相当不少。他对科普类兴趣较弱,但也能保持较规律阅读。而故事类阅读广泛,既有精简版的《莎士比亚》作品,也有流行的《小屁孩日记》《内裤超人》等漫画作品,还有《哈利波特》《纳尼亚》《Percy Jackson》等较为完整的长篇作品。。。


叫他书虫并不是我们的自夸,而是连老师也在内的共识。以前曾经写过,我被老师谈话了好几次,就因为户外活动时他不肯出去,分秒必争地在看书,而老师希望他多参与活动。


读书的同时,他还会听这些书的配套有声书,如痴如醉,遍数之多,经常是开口便能大段复述。


按说这种输入量,我们对他的写作能力,包括比较有条理的口语表达能力,应该是不需要操心的。然而我却发现,实际操作中出现了以下一些问题:


1.不会使用书面语

无论口语还是写作,他的词汇量和知识储备是够用的,但却无法运用到自己的具体情况中。


在一次讨论后,我给他举了个例子,我说你写的英文作文,直白与粗鲁程度,用咱们中文举例子,大致相当于“我要去茅房拉屎”。


他笑得直不起腰来,边笑边说,我知道,知道,礼貌的说法是,“抱歉,我去下洗手间”。


话虽这样讲,但轮到他写时,依然没有分寸。比如比较礼貌地表达去世,会用pass away,而寻常可能只写个die。我跟他讲驾崩,去世和哏儿屁着凉的同与不同,他非常理解,却很困惑地说,他看书主要关注的都是情节,遣词造句和描写部分虽然意思都懂,但却从不往心里去,所以这些书面语的写法,他其实储备不够。


2.只有第一人称简单句+不会用连词

导致口语化写作的重要原因,除了词汇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通篇使用简单句,逻辑关系弱。


这其实不难理解,就像咱们小时写作文:我今天去上学。我在学校上课。我下课后和同学玩。我放学回家。。。


初级阶段都是第一人称的主动句,句式单调,后续即便略有被动句和人称的变化,也依然是一篇读之乏味,很难有深度论点的写作。


此外,英文写作中的连词(conjunctions)是非常重要的。有很长一段时间,老师给儿子作文的评语都是,要多用连词,但他每次都下意识地会先选择单句,而拿捏不好何时用哪些连词适合。


前些日子有一天我们阅读时遇到FANBOYS,儿子以为是类似cowboys(牛仔)一样的词,我说你还是不要凭直觉,查一下资料吧,顺便学习一下Coordinating Conjunctions。




儿子查完很惊奇地说,没想到它们竟然都是连词。老母亲一口血差点喷在书上😂。


3.语法全凭语感

更神奇的一件事是,我发现孩子在学校没有专门的语法学习,或者说,没有专门让他们有觉知的语法课。词汇学习时,有涉及到ing和过去式,以及单复数部分的内容,但到更复杂的动词搭配以及起承转合,就全靠个人积累了。


有好几次我都问他,你怎么知道,这个动词后面是跟doing,而不是to do,他都回答我,“不知道,感觉是就是了”。可问题是,感觉一旦出错,也就全错了呀。


又一日,我发现,当年咱们上学时,老师苦口婆心地一遍一遍提醒的诸如“although后面,就不再加but了”,“no sooner”搭配的是“than”之类的知识点,他都是完全不知的。


彼时为了帮助他的写作和阅读,我们一直有规律的陪伴精读,但看到他写的作文,我意识到,如此之大量的输入都没能转化为有效输出,是时候,开始一点高质量复述,或者干脆就是背诵了。


点击右上角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