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迷你导航

中国每年有70万人命丧于此!到底多少量会致死


中国式酒桌文化,好像不喝酒是个错误。我们总把酒和情谊、胆识挂钩,却少有人把酒和生命放在一起掂量。饮酒是全球疾病负担主要危险因素,中国因酒精出现的死亡病例位世界之首,每年约70万人死亡与酒精直接相关。


 酒是什么?

①化学成分是乙醇,含有微量的杂醇和酯类物质

②食用白酒的浓度在60度(即60%)以下(少数有60度以上)

③白酒经分馏提纯至75%以上为医用酒精,提纯到99.5%以上为无水乙醇



酒的吸收

饮酒后的酒精约20%在胃内吸收,80%在十二指肠及小肠吸收。


酒精的中毒量和致死量因人而异,中毒量一般为70~80克,致死量为250~500克。


是否发生中毒与下述因素有关

a.胃内有无食物(空腹者吸收快,所以空腹不能喝酒是有道理的)

b.是否食入了脂肪性食物(脂肪性食物可减慢酒精的吸收)

c.胃肠功能好坏(胃肠功能好的吸收迅速)

d.人体转化剂处理酒精的能力(能迅速将乙醇转化为乙酸的不易中毒,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能喝,有些人不能的原因)


图片来源:unsplash.com


健康的饮酒量

2018年4月14日医学杂志《柳叶刀》周刊刊登的最新研究结果:

①成年男性和女性每周摄入酒精不得高于100克;

②每周酒精摄入量超过100克,会增加罹患中风和心脏疾病的风险,也会减少饮酒者的寿命。


2018年8月23日,柳叶刀在线发布了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GBD)的最新分析数据,聚焦195个国家/地区的饮酒所致疾病负担。


结论

饮酒是全球疾病负担的主要危险因素,在15-49岁人群中,近10%的死亡归因于饮酒。中国因酒精出现的死亡病例位于世界之首,每年大约有70万人的死亡与酒精直接相关。


本研究分析的结果表明,最安全的饮酒量是0,即不饮酒。所以能不喝酒就不喝酒!


醉酒-急性酒精中毒

指由于短时间摄入大量酒精或含酒精饮料后出现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状态,多表现行为和意识异常,严重者损伤脏器功能,导致呼吸循环衰竭,进而危及生命,也称为急性乙醇中毒(acute ethanol intoxication)。


临床表现可出现面色潮红、头晕、欣快感、言语增多、粗鲁无礼、感情用事、自制力差、有的则安然入睡。此期,血中酒精浓度可到达0.5-1.5克/升(50-150毫克%)。兴奋期共济失调可表现为动作笨拙、步态不稳、语无伦次且含混不清、恶心呕吐、脉搏有力、心率增快、血压增高。此期,血中酒精浓度可到达1.5-2.5克/升(150-250毫克%)。可表现意识不清、呼之不应、推之不醒、面色苍白、血压下降等,可因呼吸麻痹而死亡。此期,血中酒精浓度可到2.5克/升(250毫克%)以上。


细数那些饮酒谎言


谎言1:酒兑饮料很时尚  


时下,喝酒兑饮料成了一种饮酒时尚。红酒加雪碧,威士忌加冰红茶,啤酒加可乐……各种“混搭”组合数不胜数。由于兑了饮料的酒浓度较低,感觉像在喝饮料,所以很多人对它情有独钟。但专家提醒,通常用来兑酒的碳酸饮料,在胃里放出的二氧化碳气体会迫使酒精很快进入小肠,而小肠吸收酒精的速度比胃要快得多,从而加大伤害。


另外兑着饮料喝酒,表面上看是稀释了酒,结果却容易让人越喝越多。因为喝的人一开始觉得像在喝饮料,就使劲喝,一旦察觉到有酒精作用时,就已经喝多了。


谎言2:白酒伤身红酒养人  


很多人认为喝白酒伤身,喝葡萄酒对健康有益,多喝点也没关系。一直以来在人们的印象中,喝红酒有益健康的思维根深蒂固。红酒的好处近几年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包括预防心脏病、老年痴呆、帕金森症等等。但是对于酒精肝患者来说,这个观点并不适用。因为红酒也是含有酒精的,红酒累积的酒精量带来的不是健康,而是对肝脏的伤害。所以无论酒精来自于白酒、啤酒还是红酒,其后果都是一样的。


专家指出,每周酒精的进食量男性为140克以下,女性为70克以下,超过这个数字就有患酒精性肝病的危险。140克酒精就相当于50度白酒的3-4两,也就是说,成年男性每周饮用50度的白酒不能超过3-4两,而红酒则要控制在每天一二两。


谎言3:喝酒红脸不易醉  


 “喝酒脸红的人不容易醉”,这句话常在宴席上被用作劝酒的理由。但事实上,醉酒和脸色并无多大关系。


 一些人认为喝了酒面红如关公是好事,认为这代表血液循环好,能迅速将酒精分解掉,因此不容易醉。但酒量和脸色没有太大关系,因人而异。事实上,导致很多人认为喝酒脸红的人不容易醉的原因其实是,红脸的人大家一般少劝酒,因此喝得少,加上酒后发困,睡上15-30分钟就又精神抖擞了,而白脸的则往往不知自己的底线,在高度兴奋中饮酒过量。


图片来源:unsplash.com


谎言4:感情深一口闷


有些人喜欢喝快酒,动不动就劝大家“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走一个”。


其实,喝酒的速度宜慢不宜快,饮酒快则血中乙醇浓度升高得也快,很快就会出现醉酒状态,若慢慢喝,体内有充分的时间把乙醇分解掉,乙醇的产生量就少,不易喝醉。


谎言5:烟酒不分家  


一些人认为“一支烟、一杯酒,快乐似神仙。”尤其是喝酒到了兴头上,边上递过来一支烟,这时哪怕一些平时没有吸烟习惯的人,也会边说“难得今天高兴”,边接过来点上。


但事实上,边喝酒边抽烟,是伤肝又伤肺。因为香烟中的尼古丁会减弱酒精对人体的作用,相当于被“麻醉”了,不知不觉中就会大大增加了饮酒量。


谎言6:喝醉了抠喉咙催吐 


日常应酬中,不少人采用的“秘诀”就是喝多了之后到卫生间“抠喉咙”催吐,呕吐之后感觉好受一些,甚至可以继续喝酒。但专家指出,这属于“危险动作”。


抠喉咙催吐一定要在清醒时或医护人员的帮助下进行,因为醉酒者意识不清,很容易吸入呕吐物引起窒息,甚至危及生命。其次,剧烈呕吐会导致腹内压增高,除了容易引起胃出血外,还会使十二指肠内容物逆流,引发急性胰腺炎等急症。


谎言7:浓茶咖啡可醒酒  


有些人认为,酒后喝浓茶或咖啡有“醒酒”作用,事实上这是一种误解。酒后饮浓茶,茶中咖啡碱等可迅速发挥利尿作用,促进尚未分解成乙酸的乙醛(对肾有较大刺激作用的物质)过早地进入肾脏,使肾脏受损。


而咖啡的主要成分是咖啡因,有刺激中枢神经和肌肉的作用,酒后喝咖啡会使大脑从极度抑制转入极度兴奋,并刺激血管扩张,加快血液循环,极大增加心血管的负担,对人体造成的损害会超过单纯喝酒的许多倍,甚至诱发高血压。


谎言8:多喝酸奶解酒保肝  


酒精在人的胃肠里吸收是比较少的,在胃黏膜上只有少量的乙醇脱氢酶,可以对酒精进行代谢,90%-98%的乙醇还是要在肝脏那进行代谢的。所以喝酸奶只能减少酒精对胃黏膜的损伤,减缓酒精的吸收速度,并不会保护你的肝脏。要避免肝脏的损伤,最好的方式还是减少酒精的摄入。


谎言9:饮酒助眠?  


有人认为,睡前饮酒可助眠。其实这种做法十分有害。因为,饮酒虽暂时抑制大脑中枢系统活动,使人加快入眠,然而酒后引起的睡眠与正常生理性入睡完不同,酒后入睡其大脑活动并未休息,甚至比不睡时还要活跃得多。因而,在酒后醒来的人常会感到头昏、脑胀、头痛等不适。经常夜饮入睡,还可能导致酒精中毒性精神病、神经炎及肝脏疾病等。


另外,睡前饮酒还最易致"胃不和",所谓"胃不和则夜不安",这不仅影响胃肠消化功能,还必然影响睡眠质理,使人休息不好,致使精神不振,久而久之,对人体会造成诸多危害。夜晚饮酒入睡后,代谢减慢,肝解毒功能也相对减弱,酒中的有害物质(甲醇、杂醇油、氰化物及铅等)更容易积蓄,故对健康极为不利。所以,失眠者切莫以饮酒助眠。


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


①酒后外伤,特别是颅内出血是医院内死亡的常见原因

②急性酒精中毒诱发脑卒中、心肌梗死也是常见致死、致残原因

③中毒后呕吐窒息并不罕见,如不能及时行气管插管等通畅呼吸道,可很快死亡



治疗原则

a.单纯急性轻度酒精中毒不需治疗,居家观察;

b.有肥胖通气不良等基础疾病要嘱其保暖、侧卧位防止呕吐误吸等并发症;

c.类双硫醒反应严重者宜早期对症处理。

中、重度的需要及时医院治疗。

可以适当吃一些含糖较多的食品如苹果、香蕉、柑桔、蜂蜜等,以及富含维生素C及维生素B的食品,同时鼓励患者多饮水,以促进排尿。对于躁动者可以适当加以约束,重点保护其头面部,以免碰伤。


预后

急性酒精中毒多数预后是良好的。

不同酒类对人体损伤有所区别,急性酒精中毒如经治疗能生存超过24h多能恢复,若有心、肺、肝、肾病变者,昏迷长达10h以上,或血中乙醇浓度大于87mmol/L(400mg/dL)者,预后较差,并发重症胰腺炎、横纹肌溶解后病程迁延。


【声明:以上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如有侵权或不实,请及时联系小编删除。】

点击右上角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