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迷你导航

父母不仅是孩子第一任导师,更是孩子的“终生导师”!




01


说到为孩子的教育所付出的时间、精力,全世界没有比中国家长更无私的了。


早在孩子刚学会走路,还在咿呀学语的时候,家长已经把孩子送进了各种早教机构,遵循那条所谓的圣训——“赢在起跑线上”。


等孩子渐渐长大,她们把孩子送进最好的小学、初中、高中,为孩子安排各种辅导班,自己则是包办一切,要求孩子只管读书,两耳不闻窗外事……


事与愿违,再好的学校、再好的辅导班,也不能确保这样的氛围下长大的孩子能够成才,因为孩子出生的那一天起,他们这一生第一任导师,也是最重要的导师,就是父母自己。


父母的言传身教,才是孩子人生的成长课堂;父母的日常家庭教育,才是孩子受用一生的精神财富!



02


一提起教育,我们脑海中很自然地浮现出一条链接: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


其实从孩子降生那一刻起,他们已经身处人生中最重要的学校——他们幸福的家,而父母就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


所以,父母要把孩子教育的大厦建牢,首先得打好地基,扎好教育的根,那么我们追问——教育的根到底在哪里?


教育的根,不在学校里,更不在辅导班上,而是在我们的家里!


很多家长都感叹过:“生一个孩子容易,但养一个孩子很难。”其实在这时,我们已经意识到了:养育孩子的另一副重担,就是家庭教育。


孩子成长的第一次区分,就是从“家”开始的。要不然,为什么同为上天赐予的小生命,有的孩子天赋异禀,有的孩子却是资质平庸?


作为父母本身来说,要把“家”看做孩子健康成长的原动力,从家庭生活的点滴细节中,发掘孩子的天赋,加以适当的引导,这才是成就孩子人生的教育之道。



03 


中国传统教育里,有这样三句培养孩子的智慧之语:


第一句话:“孩子,爸妈没本事,你要靠自己了。”不包办,把责任还给孩子,让孩子拥有了责任心。


第二句话:“孩子,做事先做人,一定不能做伤害别人的事情。”讲德行,告诉孩子做人的标准。


第三句话:“孩子,撒开手闯吧,实在不行,回家来还有口饭吃。”无私的爱,无尽的爱!



而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的回答截然相反:


第一句话:“宝贝,你好好学习就行了,其他的事情爸爸妈妈帮你搞定!”剥夺了孩子负责任的权利,培养出了没有责任心的孩子。


第二句话:“宝贝,出去不能吃亏,别人打你一定要还手!”基本的做人准则都没有教对,可能培养出“缺德”的孩子。


第三句话:“我告诉你,你要是再不好好学习,长大没饭吃别来找我!”有条件的爱,根本不是真爱。




04


教育的根是从家延伸出来的,而家的经营,关键在家长本身。


当年初涉家庭教育行业领域时,我一直在想着怎么把“家长”这种身份和责任,用一个名词来形象而准确地描绘一番。后来到北京参加全国家庭教育高峰论坛时,著名教育学者周国平先生现场讲演时说了这样一句——家长是一种职业。话音刚落我心头顿时一亮,就是这句!


能把“家长”这个光荣而又沉重的头衔顶起,何尝不需要有像对待自己的职业一样的敬畏和担当?


温暖、和谐,亲密”这些字眼,是孩子成长中最宝贵的“养分”;


父母恩爱相处,共担重任,保持步调和谐一致,这是孩子最好的成长氛围。



如果父母能做到,或许就没有“事业成功,家庭失败”的怪象了,起码会少很多这样的负面案例。



05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导师,也要做孩子的终身导师。


跟大家分享一则西方哲理故事——《儿子眼中的父亲》:


7岁:“爸爸真了不起,什么都懂!”

14岁:“好像有时候说得也不对……”

20岁:“爸爸有些落伍了,他的理论和时代格格不入。”

25岁:“老家伙一无所知,陈腐不堪。”

35岁:“如果爸爸当年像我这样老练,他今天肯定是个百万富翁了……”

45岁:“我不知道是否要和‘老头’商量商量,或许他能帮我出出主意……”

55岁:“真可惜,爸爸去世了。说实在话,他的看法相当高明!”

60岁:“可怜的爸爸!您简直是位无所不知的学者!遗憾的是我了解您太晚了!”



生活是一本耐读的书。当孩子步入中年,甚至进入晚年时,仍会时常想起自己的父母,感念他们对自己的人生产生的影响,以至于当我们为人父母后,会不知不觉地模仿着当年父母对自己的教育方式,来教育自己的子女。



一个负责任的家长,不仅要做好孩子“第一任老师”的工作,还要准备做好孩子的“终生老师”的工作。


【声明:以上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如有侵权或不实,请及时联系小编删除。】

点击右上角分享到